周易阴阳辩证——无所不包的智慧源泉(1 / 2)

加入书签

卦爻辞是附于六十四卦符号下的文辞,分别表明每一卦的寓意。卦辞是每卦一则,总括全卦的大意;爻辞是每爻一则,揭示该爻旨意。易经共不64四卦,384爻,所以就有64则卦辞、384则爻辞,加上《乾》、《坤》两卦分别多出“用九”、“用六”文辞,故有爻辞386则。要熟读这些卦爻辞真的很难,要背出来就更难了。对我们来说,只要熟知每卦每爻的义理就足够了。

易经的卦爻辞最大的文学特点是“假象喻意”,也就是说,卦爻辞是通过借用人们生活中习于为常的物象来表达一定的哲理。我们要掌握这点。

卦爻辞第二个特点是常用“吉”、“凶”、“利”、“贞”、“无咎”、“吝”等司来表示该卦该爻所寓含的义理,一般是对事物、现象的赞成或反对。这些词通常被迷信的人用作“占验辞”,从这一点看,易经带有占卜色彩。

易经的卦爻辞是由谁创作的呢?历史上对此有很多说法,我们不必一一探寻,只要记住一个故事就行了。各位看官,如果你读过司马迁《史记》,你一定会对“文王拘而演《周易》”这句话有印象。这句话点明易经的卦爻辞是由周文王所作。传相商朝末年,纣王执政,当时还是西部周地西伯的姬昌被纣王囚禁在羑里。在牢里,姬昌全面推演了六十四卦符号,并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为每卦写下了卦爻辞。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的最原始版本。这则故事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身处逆境时,对生活、人生要充满信心,只要有信心,一定会做出一番成就的。

对待人生的态度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其他方面均可划分为相互对应的两大类。古人把宇宙天地间一切事物划分为阴阳两部分。

凡是积极的事物都属阳,因此阳代表积极、进攻、天、日、昼、刚、健、男、君、夫、大、多、上、进、动、正、天使、博爱等。

凡是消极的事物都属阴,因此阴代表消极、防御、地、月、夜、柔、顺、女、臣、妻、小、少、下、退、靜、负、魔鬼、自私等。

《周易》又称《易经》,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即六十四卦,包括卦象、卦辞和爻辞;“易传”则是从不同角度对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诠释,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等传。六十四卦是由八个基本符号(图形)——八卦构建起来的,而八卦又是由代表阴(--)和代表阳(—)的两种符号组成。

由此可见,《周易》是集中华上古阴阳文化之大成者,它把一切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统统纳入由阴阳两爻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中。因此,只有懂得了阴阳之概念,才能了解《周易》的思想基础;只有参悟了阴阳之道理,才能剖析《周易》的思维模式。

自然界万物,其内部都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这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其用,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双方的此消彼长,决定着事物的变化方向。

《易经》中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为阴爻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八卦之大不过乎象,乾坤虽奥莫逃乎理。涵而盖之者,唯动静而已。父母,人之父母也;动静,万物之父母者。悠悠华夏数千年,倏忽一跃至今天。千古之前周圣起以动静而解卦以象,今帝神悟以动静解卦亦以象。帝神用三象解一爻法,悉破八八六十四卦。无一能漏,有过之无不及。方知后人之凡可解前人之圣。何也?天地之理万古不易也。帝神在这里想提出一个问题:既济之九二爻辞与未济的九四爻辞其实被人掉了包,不知道有人有同感否?

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百八十四爻辞。每一个都和我的三象符合,只有这两个似乎有出入。我希望以后天起卦的朋友帮忙印证一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读书入门难。我认为,读易经难上加难。因为这部书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千百年来,许多士子学人埋首于易经,从孔子开始,到汉魏的孟喜、焦赣、司马迁、班固,到唐宋的孔颖达、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再到明清的朱熹、杨万里、李光地、王夫之以及近代的康有为等等,他们都各有所获。在所有中国国学经典中,关于易经的著述为最多,可以说汗牛充栋。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认为,易经难学,翻开易经,看到的是令人目眩的八卦、六十四卦符号,以及晦涩难懂的卦辞、爻辞。三年前,我初读易经时也是这种感觉,但我还坚持下来了,我的最大的感受是从简单的读起,每日坚持,最后一定会有收获的。还有一点,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读易经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当你的心情变得很浮躁时,你不妨读读易经,它会让你变得冷静、理智;当你的事业遇到错折时,你不妨读读易经,它会告诉你行为处事的方法。

好了,题外的话我在这里就不多说,如有必要我会在专门的章节来阐述学习易经的益处。在讲座之一我们对易经的符号系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了解另一个关于学习易经的关键点,那就是卦爻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