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周易》的世界蓝(1 / 2)

加入书签

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不应当亦不可能离群独居,当承担不可推卸的社会资任,努力为群体作贡献。《周易》主张人人当“居贤德善俗”,“以美利利天下”,也就是孟子主张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周易》强调人们在社会上应讲正气,刚正不阿,疾恶如仇,“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全心全意为社会作贡献,弘扬忠诚美德,抵制丑恶行为,而不自我夸耀,以达“道济天下,故不过的崇高境界。亦如孔子所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竭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的社会风尚。《周易》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之世是谓大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正是孙中山的社会理想。人人公平正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热爱社会,天下和平的理想,将实现于人间。《周易》阐述的人己关系原则,对挽救社会颓风,建设未来世纪新风尚,无疑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天人合一”——《周易》的世界蓝图

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忧患,是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出现难以摆脱的生存危机。人口嫌炸,粮食紧缺,能源枯竭,森林破坏,气温变暖,水源污染,酸雨降临,废物成灾,臭氧层破坏,耕地贫瘠化,土地荒漠化,等等。由于人类肆无忌惮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以获取眼前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今物极必反,不可避免地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人类已尝到自己酿成的苦酒。西方一些有识之士早已发出警告,可悲的是一些利令智昏者仍然我行我素,无动于衷,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依然无休止地进行,千方百计把环境污染的祸水引向落后国家,力图转嫁于滞后民族。如何才能走出人类生存危机的困境?人们初步意识到这都同西方盛行的机械唯物主义分不开。不少西方学者把希望寄托于东方文化。懦学及《周易》思想无疑地显示了魅力。《周易》早已玄思宇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正如江总书记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学术讲演中指出的:“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基本思想,《易传》概述为“天人之际三纲领”,写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天人之际三纲领”肯定天道、地道同人道的统一,人同自然从来处于和谐统一的宇宙整体之中。人当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服从自然规律,而不可任意违背它。《周易》及受其影响的道家思想,从来不主张人同自然敌对,而主张同自然和谐一致,当然也从未设想人类会受到自然报复的问题。

《周易》从宇宙整体出发,强调人们的行为与生活当受自然支配,提出:“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圣人如此,百姓莫不皆然。《周易》认为圣人效天,十分严格,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或预测天时的变化而主动配合,或遵循已成的天时变化而不失时机,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之,控制之,为人类造福。

人在自然界面前,并非一味消极被动,只能顺从而无所作为。《周易》主张:人的主体能动作用,表现在赞天地之化育,提出了“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原则,既顺应自然规律,又能动地改造自然。明清之际著名易学家王夫之,阐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写道:“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人者,天地之心也。”王夫之进而提出“以人造天”思想,强调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写道:“天之所死,犹将生之;天之所愚,犹将哲之;天之所无,犹将有之;天之所乱,犹将治之……任天而无能为,无以为人。”这就是说,只要人掌握客观规律,就可以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创造奇迹,救死为生,教愚为哲,化无为有,靖乱成治。王夫之的思想,实是对《周易》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同西方机械唯物论者片面的“戡天”思想相反,中国的儒家和道家,从来重视“天人合一”。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庄子强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号召人们“无以人灭天”。北宋哲学家张载讲得更富感情:“民吾同胞,物吾与(友)也。”他们都强调不但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人同生物之间,亦当和谐相处。庄子和鲍敬言还十分生动地描述过人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乐趣。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宇宙观,同时也是一种观察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其深邃的哲学智葸,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特色。把人与自然视为统一的整体,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当时刻注意同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处,要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可轻念破坏它,更不应与之敌对。

展望未来,我们对人类的前途应抱历史乐观态度,坚信21世纪必有大智大勇者出,“顺乎天而应乎人”,力挽狂澜,引人类至自由幸福的新天地。东方文化同西方文化相互补充,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科学的强大威力,“解铃还是系铃人”,人类自身造成的种种难题,终将被人类自行解决。一个“天下和平”、“崇德广业”、人己和谐的新世界,迟早会展现出来;一个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山川秀丽的生态环境,终究会在人间呈现。21世纪,将是以儒学和《周易》思想为特色的东方文化大放异彩的时代。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定能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自强、善世——《周易》的处世之道

当今世界,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拜金主义甚嚣尘上,个人同社会处于紧张状态。封建主义极端压抑个性,抹煞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极端推崇个人,轻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周易》思想排除两个极端,既肯定人的独立人格,又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主张建立人己和谐的理想社会。

天生万物人为贵。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周易》强调这种独立性说:“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实乃阐扬《周易古经》早已提倡的思想,“不事王侯,髙尚其事”。孔子也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宁肯洁身自好,不与污浊社会同流合污。《周易》说:“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周易》教导世人:“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完美自己的人格。随时“反身修省”、“自昭明德”。时刻警醒自己“非礼弗履”,决不做危害社会、国家的事。面临危急关头,发扬“致命遂志”精神,坚韧奋发,不惜牺牲性命以实现崇高志愿。即孔子所谓“杀身以成仁”。《周易》所髙扬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已渗透到炎黄子孙的社会实践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