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无成有终(1 / 1)

加入书签

郭子仪也确实是一个十分晓事、深谙皇帝心理而守规矩的“老走狗”。他忠恳谋国,总是在国乱当头临危受命,不遗余力地救皇帝于水火。一旦产生猜疑,我就挂印归朝,全身而退,毫无怨言,不留任何猜疑的尾巴。你看759年,肃宗李亨让郭子仪回朝,以李光陛代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帅,众将不服,欲拥兵强留郭子仪。子仪谎称为宣旨的中使饯行,结果中途跃马而去,孑身归朝。可见郭子仪淡泊功名,坦然面对去留,而且总是让位让权。他曾先后让权于他的后任者李光陛和朔方偏将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后马上提出中原裁军,要求先裁自己的部队,由河南重地移师西北戊边。其实,处在同一时期的蕃臣都很难处,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陛也是出自朔方名将,与郭子仪一同制服安禄山,后期郭子仪被解兵权,由李光陛接任,南征北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之臣。但由于惧怕遭朝廷近臣谗毁,不听朝廷调动,在后期朝廷面临吐番入侵的情况下,观望不前,没能赴难救驾,最后忧郁而死。仆固怀恩本来是郭子仪手下的一员偏将,朝廷因为猜疑扶持他接任郭子仪,在评定“安史之乱”特别是后期剿灭史思明的战争中,舍生忘死,冲锋陷阵,家族有46人捐躯,有两个女儿远嫁回纥首领,贡献给唐朝的“和亲政策”。仆固怀恩虽然勇猛无比,却没有郭子仪忠诚,他从朝廷对待郭子仪之中已看出苗头,知道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就没有他作用了,打起了玩寇自重、树立异己、拥兵一方的算盘。所以他极力将史思明投诚的旧将推荐为河北重镇的节度使,与他们搭帮结伙,还拼命拉拢勾结吐蕃、回纥、不丹等国,形成自己的势力。这样的豺狼心态怎能满足于朝廷的待遇,直接质问皇帝对他的不公,干脆打出反旗,成为引吐蕃、回纥攻打唐朝的反臣。可见不用郭子仪而江山动乱,险些断送唐朝命运。唐朝的衰落自然是“安史之乱”造成的,但闲置郭子仪而用人不当也是重要原因,直接影响了唐朝的中兴大业。想想不用郭子仪只是个人的去留,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却失去了一次发展的机遇,这些个人际遇和国家命运的联系总令人感叹不已。

说实在的,郭子仪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安邦定国的功勋,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功高盖主,又能善处其变,名则保身,处乱世而不倒的个人品行和大度处世的魅力。郭子仪在官宦险恶的境况里,重来都是以大局为重,不起事端,不陷是非之地。当时仇士良、元载、程元振等朝内高官,都猜嫉郭子仪,向皇帝说了不少郭子仪的坏话。郭子仪总是君子气度,不与争论,不结宿怨,用自己忠勤报君的行为化解险情,善处之间。他对待迫害其最深的仇士良总是坦然处之,以德报怨。一次,仇士良请郭子仪吃饭,别人告诉他是鸿门宴,凶多吉少,都阻止郭子仪赴宴。但郭子仪却认为我是朝廷重臣,没有皇帝的旨意谁敢加害;若是皇帝的旨意又怎能回避,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一付磊落浩然、生死以赴的气慨。结果只带几个贴身侍卫赴宴,弄得仇士良吃惊为什么如此轻车简从?当得知事由之后,仇士良都拜服在地,赞赏郭子仪是长者风度,结果不但化险而且服人之心。还有那年郭子仪在外边为唐朝南征北战,家中的祖坟被掘墓了,满朝大臣都认为是仇士良所为,担心郭子仪愤而起兵“清君侧”,又将闹出一场浩劫。连皇帝李豫都陪着小心地抱歉没有看护好郭家的祖坟。结果郭子仪却老泪纵横地说,老臣长年带兵征伐,不知毁掉多少人家的祖坟,这次轮到别人挖我的祖坟,也是老天报应,怨不得别人。一场轩然大波被郭子仪的达观气度所化解。这样忠诚谋国的老臣,怎么可能被谗言毁掉,因而能够立足于权力斗争的怪圈之外,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几个例外。

安史之乱之际,各地节度使纷纷叛唐,时任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力主勤王。已成惊弓之鸟的唐玄宗在逃命途中让出帝位,手无兵将的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灵武正是朔方军的治所、郭子仪的地盘。此时,郭子仪如果学曹操“挟天予以令诸侯”,历史就会改写。但是,郭子仪没有那样做,而是力挽狂澜,收复长安和洛阳二京,这让唐肃宗感激涕零:“这虽是我的家国,但实由卿再造!”话虽说得好听,但是面对功高盖世的郭子仪,唐肃宗不能不防。在对叛将安庆绪用兵时,肃宗没有让最负名望的郭子仪挂帅,甚至在对史思明用兵失败后,仍听信谗言,斥责郭子仪作战不力,并把他召回,免去军职,闲置起来。直到朔方军发动以拥护郭子仪为名的兵变,唐肃宗才不得已起用他,平定兵变。唐代宗即位,郭子仪成了三朝元老,也成了新君的心头隐忧。为了防范郭子仪,唐代宗仿效唐肃宗的做法,解除郭子仪的兵权,将他调回长安闲置起来。可是,不久吐蕃进犯,攻陷长安,唐代宗只得重新起用这位能征善战的老将。郭子仪以弱对强,用疑兵之计击退吐蕃,第二次收复长安。

后来,唐将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进犯长安,又是郭子仪临危受命,凭自己的威望,分化联军,直至粉碎联军,保卫了长安。可以说,在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的过程中,郭子仪有好几次机会可以拥兵自立。郭子仪为什么没有自立?或许,在长期的平叛斗争中,他认识到,唐皇室虽已衰微,但人心尚在,自己冒险自立,没准落个身败名裂,不如效忠李唐皇室,建功立业,博个封妻荫子。另一方面,鸟尽弓藏的道理,郭子仪不可能不懂,如何防备君主的猜忌,成了他的一门保身学问。对唐代宗来说,如何对待这位“再造唐室”的功臣,也是一件棘手的事。尽管安史之乱已平定,但李唐皇室仍然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内忧主要是宦官专权,外患则是藩镇坐大。在内外交困之下,唐代宗要守住这副烂摊子,需要依靠郭子仪的武功威望,但又担心他功高盖主,图谋生变,唐代宗内心的矛盾可想而知。

唐代宗曾三次拜郭子仪为尚书令,都遭到郭子仪拒绝。这一举动看似感激郭子仪的功勋,其实是试探郭子仪究竟是忠臣,还是个野心家。要知道,尚书令一职在唐朝很特别,是最高职位的宰相。因为李世民曾任此职,此后此职长期不授,有职无人的状况,已成惯例。唐代宗登基伊始,为了提高太子李适的政治地位,才一度将尚书令授予李适,可以说,尚书令是皇室的禁脔。郭子仪自然懂得皇帝的用心,因而,无论如何也不接受,此举实际上是向唐代宗表白心迹,证明自己是一个别无他图的忠臣,化解君主的疑心。代宗心里悬着的石头放下了。但是,他还是觉得没有十分的把握,为了进一步笼络郭子仪,他把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皇帝的感激与防备之心,从中可见一斑。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意为无始有终,本意为,胸怀才华而不显露,如果辅佐君主,能克尽职守,功成不居。心里怀着文采能作出优秀文章是适宜的正确的,有的人如能跟随最高统治者作官,定能成功胜任,作到终老(退休)。是用来等待时机发辉呀,“有的人如能跟随最高统治者作官,”是知识得到了发扬光大。这句爻辞有说明已经学有所长,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本来可以成就自己辉煌的一生,但是,她选择了帮助乾天,共同成就一番事业。虽然自己没有什么成就,但是,最终结果还是好的。因为,乾天在坤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最伟大的事业,这不是最大的好结果吗!诸侯匡失,疑于专王之权,所以说“或从王事”。由于诸侯匡失,所以阴党不能成就其阴谋,但却得济国安民之功,所以说“无成,有终”。

六三自己虽然满腹经纶,但她知道自己还有更重要的责任,那是因为现在情况不同了。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的乾天。本可以有所作为的她,选择了帮助乾天。因为她知道,乾天的事业比她自己的成就更伟大。

如果单是坤,起光也大。但是,和乾相比,当然,坤就为了乾的光大,而放弃了自己的光,这正是六三之大。

我们都有舍小为大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正是坤德大放光芒的时候。

爻辞故事

因此,在戏曲《打金枝》中,唐代宗面对驸马爷的逆鳞之言,就算他有一肚子怒火,也不能不承认现实,不能不直面现实,顺水推舟地摆出贤君模样来。其实,唐代宗并不是没有办法对付郭子仪,有史家认为,有拥立代宗登基之功,嚣张得不可一世的宦官李辅国,就是被代宗派刺客暗杀的,然后,唐代宗假惺惺地缉拿凶手,厚葬李辅国。这么一个阴险的皇帝,要烹掉郭子仪这只“走狗”并非难事。不过,郭子仪不同于李辅国,他始终韬光养晦,随遇而安,让唐代宗抓不到任何把柄,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不多的保全善终的功臣。</dd>

郭子仪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救唐朝大厦于即倒的功勋。“安史之乱”是唐朝最致命的打击,使一个貌似强大、盛况空前的唐朝几乎倾覆,唐朝的几十万中央大军不堪一击,唐明皇李隆基出逃成都成为流亡政府,太子李亨被大臣百姓们留在河朔之地肩负收复长安的重任。也是乱世出英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郭子仪横空出世,以河朔之军担当起匡扶社稷的大任,成为一代安定天下的名臣。

郭子仪的功勋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是平定“安史之乱”,安禄山出兵反唐时,原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因是安禄山的近亲而被撤换,郭子仪由朔方右厢兵马史、九原太守接任节度使,掌管一方兵权从而东征西讨,奋力收复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把一个游击太子李亨接回首都做上皇帝,所以李亨感激不尽地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可见国难思良将,也是流亡君主的一派由衷之情。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代宗李豫把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小两口吵架互不相让,郭暖一时口出狂言:“你别摆公主的臭架子,别忘了你爸爸这个皇帝还不是靠我父亲当上的,我父亲不希罕做皇帝。”公主赌气向皇帝李豫告御状,而李豫这个岳丈人却很会和稀泥:“这事你小不知事,若是郭子仪想当皇帝,这天下就不是咱们李家的了。”郭子仪知道后马上捆绑儿子向皇帝负荆请罪。李豫却说:“小两口吵架的话何必当真,不痴不聋,不做家翁。”李豫一付通情达理的老丈人的样子。郭子仪的第二大功劳就是平定内乱,安抚社稷。“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形成藩镇割据之势,大一统的形势一去不复返,大半地方不服天朝管,中央政府只是享有统一的名分。而且这些掌管重兵的军阀还向唐朝要官品、要地盘,这时的唐朝危机四伏、祸起萧蔷,后院子总是火光冲天,没有一时的安宁。郭子仪就是一个冲锋陷阵的救火队员,左突右挡,平定内乱,勉强维持着唐朝的表面统治。比如当时的重臣仆固怀恩,因不满朝廷对他的安排,三年内两次勾结吐蕃、回纥合兵扫荡中原,都是郭子仪临危受任,几乎是靠一己之力化解了险情,弄得皇帝感激涕零。其三是挡住了吐番、回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入侵,加强了边疆重镇的防御,几度击溃了外虏的入侵,使“安史之乱”以后不堪一击的唐朝统治得以维持国土。郭子仪由于平定“安史之乱”等功勋,成为当时最显赫的重臣,当朝给予很高的荣誉,封藩赐王,身兼数职,享有最高的官禄。史书上说:“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至大官者甚众。”

郭子仪这样圆满的结局是令人羡慕的,试想一个功高盖主的人,能走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一怪圈能有几人?能够功高而不败落、位极而不犯众、权重而不招祸,善处官宦,全身而退的能有几人?郭子仪是少许几个得以善终的勋臣。

其实郭子仪的经历决不像其盖棺定论那样美满,也经历磨难和曲折。“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最猜忌地方拥兵的重臣,他们用郭子仪平定内乱,又担心郭子仪拥兵自重,夺取他们李家的王朝。因而在任用郭子仪上也一再矛盾,用,担心郭子仪拥兵自重,不服天朝管;不用,又内忧外患,无人堪担大任,所以郭子仪也有三次废除兵权的经历。第一次罢兵权是在公元759年,当时还处于“安史之乱”的中后期,安禄山虽死,但史思明受降之后再次反唐,东都洛阳沦陷,河北、山西、河南大片失守。这一关键之时,肃宗李亨却听信宦官仇士良谗言罢除郭子仪兵权。不久有人说天下未平,不应置郭子仪于散地,肃宗李亨想再次起用郭子仪,还是被仇士良所阻。直到762年太原、绛州(山西河津市)发生军变,动乱危及社稷,才启用郭子仪安抚。当时郭子仪觐见病危的皇帝,李亨说:“河东之事,请你全权处理。”郭子仪得此“上方宝剑”匆匆处理乱局,刚刚安定局面,不久又被罢免了兵权。第三次启用是在763年,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由于边防重兵都调入平定“安史之乱”,广大的边防线非常空虚。这一年,吐番入侵中原,兵临城下,代宗李豫逃出长安,一片混乱。这时又想起了郭子仪这个“救命稻草”。可此时郭子仪久不掌兵权,树倒猢狲散,部将均已离去,只纠集了20余人,匆忙集合散卒,招募兵马,于长安城外虚张声势,搞疑兵之术。好在吐番只稀罕掠夺财物,没有长期治理之策,很快撤离长安。这样郭子仪才收复长安,迎接新皇帝代宗李豫回来,李豫深表歉意说:“没有早启用你才导致如此的动荡局面。”

可见,郭子仪这三次起落,基本上处于“安史之乱”时期,按理说正用得着郭子仪这条“老走狗”狩猎,怎么可以豢养起来?皇帝的逻辑是怕郭子仪拥兵割据一方,刚刚除掉安禄山、史思明这两只豺狼,又亲手培植出一只更为难训的猛虎。这就难怪皇帝为什么总是轻信奸臣谗毁忠良,那些直臣、忠臣总受迫害?其实这就是封建帝王的猜疑心理,他们心里怕鬼,猜疑在先,才听信谗言。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换成苏轼文诌诌的话就是“木必先蠹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不信任和防范重臣,开拓疆土的皇帝还能够放手为其所用,让这些大臣为他们家王朝买命。而到了“安史之乱”之际,唐朝的皇帝被这些割据一方的重臣害苦了、吓怕了,那敢再放任郭子仪这样的重臣。这时唐朝的统治者开始信用宦官,战区用宦官做“军容监察使”,其目的就是防范监督这些战区司令官们。统治者认为净身的宦官还能传宗接代,不会为后世谋取江山。况且奴才总是听话、为主子尽忠,就是叛逆也翻不起大浪。这样想来,郭子仪被赋闲在家已是万幸中的万幸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